文景 司徒一凡 2007-06-01 14:39
墨菲視中國建築爲世界建築體系中的壹個宏大但尚不被人重視的分支。他的壹貫想法是“讓建築物本身美好宜人,以表明在體現美國最現代化的設計和建造理念的建築群中保護中國建築遺産的各種可能性。”
1914年初夏的壹天,壹位三十七歲的美國建築師花了好幾個小時在北京紫禁城內流連徜徉、悉心觀察,他完全被這裏的建築給迷住了。事後,他寫道:“這是世界上最好的建築群,在其他任何國家、任何城市都不可能找到如此宏偉壯麗的建築物了。”在此後長達二十多年的歲月中,他將自己事業的重心放到了中國,醉心于探索將中國豐富的建築傳統與西方先進建築理論和技術相結合的建築設計和城市規劃,在華夏大地上留下了壹批被稱爲“中國古典複興式”風格的建築。他在中國的建築實踐,對我國近現代建築的發展,以及中國建築師運用西方建築理論創造新的民族形式建築,都産生了積極的影響。這位美國建築師名叫亨利·基拉姆·墨菲,壹個在我國近代建築史上不該被遺忘的重要人物。
墨菲(舊譯:茂飛)1877年出生于美國康乃狄克州。1895年,他從康州紐哈芬著名私立學校——霍普金斯學校畢業,考入了耶魯大學。那時的耶魯尚未正式開設建築學專業,墨菲入學時報讀的是藝術專業,直到進入高年級後,他才決定以建築師爲自己的終生職業。1899年,二十二歲的墨菲從耶魯學成畢業。次年,他在紐約成立了自己的建築事務所。此後,他在美國紐約、康乃狄克等地設計過壹些住宅、劇院、教會建築、學校建築,也爲日本東京、韓國設計過大學校園。當然,它們都是西式的。這個時期的墨菲仍是”壹個不知名的美國建築師”。
而那時的中國正處于曆史大變革時期。當時,部分美國在華教會組織調整傳教重點,開始在教育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及資金,陸續在中國各地興辦教會大學。爲了減少中西文化差異給傳教帶來的阻力,這些教會組織都希望在校園建築上表現出基督教對中國文化的適應性,故分布在南北不同地域的校園都采用中國古典建築風格來建造(而同壹時期的中國國立大學卻普遍采用西式建築風格,這是壹種有趣的文化現象)。此舉爲墨菲的事業發展提供了機遇。1914年,他通過耶魯的關系,獲聘爲由耶魯校友籌建的位于長沙北門外麻園嶺的雅禮大學(現爲中南大學的壹部分)新校園進行規劃設計。那年的5月下旬,墨菲來到中國,這是他壹生事業的重要轉折點。
雅禮大學是墨菲在中國的第壹個作品。當時校方希望墨菲設計壹所比以往在華教會大學更加中國化的校園,並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來保護中國的建築遺産,將它們與現代的結構和功能要求結合成和諧的整體。在此之前,也有壹些外國建築師在設計其他的教會大學建築時,單純模仿中國建築寬闊的大屋頂,但卻忽視了支撐巨大屋頂重量的鬥拱結構系統,將中式大屋頂直接架設在西式平面上,顯得不倫不類。校方的要求與墨菲的想法不謀而合。爲了保持原汁原味的中國傳統建築風格,墨菲設計除采用中式大屋頂外,還用混凝土仿造中國的木鬥拱和柱子,用鐵件制造中國的花格窗,牆身用紅磚砌築。而校園布局及建築的各種使用功能則是以耶魯大學爲樣本。通過這個項目,在采用中國傳統建築形式與當時最新的美國學院建築各種功能要求之間如何取得平衡並不超預算方面墨菲積累了經驗,並爲他參與其它教會大學規劃和建築設計奠定了基礎。
墨菲的才能受到許多在華教會大學籌建機構的青睐,競相聘請他做校園規劃和建築設計。此後,他陸續規劃設計了福州的福建協和大學(1919)、南京的金陵女子大學(現南京師範大學)、北京的燕京大學、協和醫科大學、上海的複旦大學(1920)、聖約翰學院(St. Jones College)、浸會學院(Baptist Academy)、中西女塾(McTyeire School for Girls)、蘇州醫學院、杭州的蕙蘭中學(Wayland Academy,現杭州第二中學)、甯波的浸會學院(Baptist Academy)以及廣州的嶺南大學等部分建築。這些校園建築大多數采用“中國古典複興式”,少數爲西式風格。此外,他還設計了美國花旗銀行在漢口、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沈陽的六間分行(1917-1923)、上海Robert Dollar大廈(1920-1922)等西式商業辦公建築。上述這些建築大部分現在都仍在使用,並被國家或地方政府列爲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或優秀曆史建築。但也有壹些被閑置或遭損毀。
1918年7月,墨菲在當時上海兩棟新建成的最好的辦公樓之壹——有利大樓(Union Building,現廣東路17號,曾是上海市民用建築設計院的辦公樓)的頂層租用了壹套公寓及相鄰的六間辦公室,作爲其建築事務所在上海的辦公室,以應付日益增加的業務之需。他還從自己與合夥人、另壹位美國建築師理查德·亨利·丹納(Richard Henry Dana)的姓中各取壹字,爲上海事務所起了個中文名號——“茂丹洋行”。
經過幾年來的實地考察及自身的實踐,墨菲對中國傳統建築有了深刻的認識和理解。他認爲,中國建築傳統包括三個元素:以明清紫禁城宮殿爲代表的空間形式,由這些宮殿和其他單體建築如塔等組成的建築形式,木構架、大屋頂及色彩的裝飾形式。他視中國建築爲世界建築體系中的壹個宏大但尚不被人重視的分支。他的壹貫想法是“讓建築物本身美好宜人,以表明在體現美國最現代化的設計和建造理念的建築群中保護中國建築遺産的各種可能性。”他積極探索實現這種可能性的方法:“的確,屋頂是整個中國建築中最顯著的特征,但是中國建築的特色是貫穿整個建築的,它的開窗、虛實關系、整體表現與細部處理等,是壹個整體。除非我們能在模仿屋頂之外再做點什麽,否則想在現代建築上獲得這些精彩的中國建築特征,是壹點都不可能的。”
對中國宮殿建築的鍾愛和崇拜,使墨菲在規劃設計中經常模仿它們的空間布局和造型。在設計金陵女子大學校園時,墨菲有意借鑒了紫禁城的設計手法,使整個校園以西部的丘陵爲對景,主體建築物均沿壹條貫穿全校的東西向軸線對稱布置。入口部分采用長長的通道以加強空間的縱深感,隨後展開壹個寬闊的空間——大草坪,與長通道形成縱橫對比,經過正面高大的主體建築後,就是以人工湖爲中心的花園。中軸線的西端結束于西山制高點上的中式樓閣。校園建築造型均采用中國古典宮殿式風格,建築物之間以中國古典式外廊相連接。1923年10月金陵女子大學落成開幕,爲墨菲贏得了很高的聲譽。
1921年,墨菲爲燕京大學的新校園進行總體規劃和建築設計。他以玉泉山塔爲校園東西軸線的對景,各類用途的建築群按此中軸線布置。建築群在外部盡量模仿中國古典宮殿建築:主體部分由混凝土和磚牆組成,屋頂用木結構,屋面鋪中式琉璃瓦;在內部使用功能方面則盡量采用當時最先進的設備:電燈、暖氣、熱水、抽水馬桶、浴缸、飲水噴泉等等。燕京大學因此被公認爲是近代中國規模最大、質量最高、環境最優美的校園。
墨菲對中國古典建築中的塔情有獨鍾。他認爲,塔是中國建築最純粹的象征,也是中國園林中最著名的人造景觀。在燕京大學建築設計中,他參考通州壹座明代古塔的造型,將具現代功用的水塔設計成混凝土結構、十三層高、八邊形的仿古中式寶塔。這就是至今仍高聳在北京大學未名湖畔的“博雅塔”。在本文後面,讀者還將看到墨菲在不同的建築設計中使用中國寶塔的實例。
1926年5月出版的《中美工程師學會會刊》刊載了墨菲的壹篇文章,他在文中寫道:“當我越深入了解那些由中國古代偉大的工匠建造的優美、豐富、高雅的中國古建築,我就越發肯定,把如此美妙的藝術從單純的考古研究轉化爲當今鮮活的建築學,是值得我去花費所有時間和費用的。這樣也就爲中國、也爲世界保留住這壹璀璨的遺産。”這是他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
墨菲在中國的成就也引起了當時南京國民政府的注意。1928年10月,他被聘請爲國民政府南京規劃的總建築顧問,與當時已經成立的“首都建設委員會”壹起工作,主持制定了1929年南京的首都規劃,爲期約壹年。美國建築師參與中國新首都規劃這壹新聞被廣泛傳播,墨菲壹時名聲大噪,他的事業也進入了高峰期。
在南京城市規劃中,墨菲扮演了關鍵角色。他設想將南京建設成壹個真正中國化的首都,提出應該用“純中國建築風格來設計所有的新建築,灰色的城牆花多大的代價都要保留”。“因爲這是中國的特征,如果拆除將是壹個極大的錯誤”。他建議在保留下來的明代城牆上開辟能行駛小汽車的“高架”環城大道,成爲“風景路”,這個建議後來未被采納。
墨菲主持的這個規劃是中國第壹個按照現代功能分區理念制定的城市規劃,將南京城明確分爲不同功能的區域,如中央政治區(包括“五院”和政府各部門辦公樓)、行政區、不同檔次的住宅區、港口區、工業區、軍事區、商業區等。規劃強調“發揚光大固有之民族文化”,因而沿迎陵大道兩側的重要建築,大部分都是傳統大屋頂的中國宮殿樣式,少部分屬于中西合璧風格。
在此期間,他在南京等地設計了壹批屬政府機構的官方建築,如紫金山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紀念塔、堂和南京國民政府鐵道部大樓等,全部采用“中國古典複興”建築形式。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占地約壹平方公裏,在紫金山南麓中山陵以東的靈谷寺舊址上興建。墨菲爲公墓設計了南北壹公裏長的中軸線,依次排列墓門、牌坊、祭堂、第壹公墓、紀念館(松風閣)、紀念塔,兩邊對稱分列第二公墓和第三公墓。牌坊共分五間,高十米,仿造我國傳統木結構建築形式,用鋼筋水泥構築,外鑲花崗石,頂覆綠色琉璃瓦,並飾有水泥脊獸,鬥拱三級,四角起翹,十分壯觀。祭堂則由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的磚石拱券結構建築無梁殿改造而成。最北處的紀念塔(現稱靈谷寺塔)高六十米,共九層,是墨菲仿照明代大報恩寺琉璃寶塔設計的。
此前,爲了將外國先進的規劃設計與中國傳統相結合,當時的廣州市長孫科(孫中山之子)也曾聘請墨菲進行廣州的城市規劃。另外,墨非還設計了北平圖書館新館(1931年,現國家圖書館分館),建築外觀是華麗的中國傳統宮殿式,內部設施則全部爲當時最先進的西式設備。據當年的文獻記載稱,“較之美國國會圖書館決不遜色,單是它那中央大廳兩側下樓梯的衛生間,六角小瓷磚鋪地,外面看不到裏面裏面能看到外面的窗玻璃,壹色都是美國貨,比北京飯店的還講究”,是當時遠東最先進的圖書館之壹。
墨菲對“中國古典複興”是建築的探索和實踐,也極大的影響了近代中國第壹代建築師。從1918年起,他就開始招收美國畢業的中國學生,進他的事務所工作,這其中成就最大的是康耐爾大學畢業的呂彥直(1894-1929)。呂曾先在墨菲的紐約事務所工作,後又到他在上海的事務所工作,是墨菲的助手和門生,直到“另起爐竈”,成立自己的合夥事務所。呂後來通過公開競賽獲得南京中山陵和廣州中山紀念堂的設計,他的這兩項作品被認爲是我國近代建築融合東西方建築技術與藝術的代表作,實際上也就是墨菲的“中國古典複興”式理論的體現。
墨菲始終認爲,中國建築應該與西方建築壹樣有自己的地位。爲此,他積極鼓勵與自己共事的中國建築師多采用中國的傳統,而不是壹切以西方爲標准。就像《紐約時報》當年報道的那樣,“墨菲是壹個由壹些熱心人組成的小團體的領袖,其中除他以外都是中國人。他們努力確保在追隨西方風格時中國自身美麗的遺産不被摧毀”。到1927年這個“小團體”成長壯大:這壹年,其中七位曾在美國接受教育的中國建築師發起成立了“中國建築師學會”。該學會很快成爲中國建築師和規劃師的行業組織。
1929年,上海也成立了壹個與南京類似的規劃委員會,與墨菲在南京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項目共過事,並參與牌坊設計的董大酉出任總建築顧問。莊俊、趙深、範文照、童隽、楊廷寶等其他的中國第壹代建築師,參與設計了墨菲規劃中的許多南京國民政府建築物,並采用了墨菲“中國古典複興”式的建築“語言”和壹些准則。
我國著名建築師梁思成(也屬第壹代建築師)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也曾提出過保留北京城牆作爲公園和其他遊樂設施。盡管尚無文獻資料顯示墨菲與梁有過直接的交往和接觸,但他們的中國建築理想是壹脈相承的。可惜梁的建議未獲接納,北京的城牆最終被全部拆除。但在中國另壹古都——西安,梁的夢想(也可以說是墨菲的夢想)得以實現,那裏的城牆大部分得以保存,現在是著名的古城牆公園。
墨菲的“中國古典複興”式建築在他自己的國家也有迹可循。1926年,正在中國忙得不亦樂乎的墨菲,作爲“美國壹流的中國建築專家”而受聘爲佛羅裏達州克羅爾·蓋布爾斯(Coral Gables)設計壹個有八套住宅的小型的“中國村”(Chinese Village),全部采用中國傳統建築形式。墨菲對中國建築細部的把握及其與園林的完美結合,在這個項目上得以充分表現:主體建築屋頂采用中國皇家風格,車庫等附屬用房則有嶺南建築特征,而門樓的屋脊起翹屬閩南風格,圍牆上則有江南風格的漏窗。他將自己多年來遊曆中國南北所見到的不同建築風格共冶壹爐,在當地創造了獨壹無二的住宅建築風格。這些住宅于1927年春落成,至今仍在使用。
1936年4月,已退休回到美國的墨菲爲“舊金山灣博覽會”(爲紀念金門大橋1939年落成壹百周年而舉行)准備了主題爲“太平洋的慶典”的總體規劃。他將此次博覽會視爲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學”,因爲將有壹千五百萬參觀者來此“受教育”。他在建築規劃中向公衆帶出以下明顯的信息:強調增加“太平洋意識”的重要性;強調“太平洋的潛力”;爲未來的優勢准備好平台。可以說,他是美國建築師中最早意識到太平洋因素對美國的重要性的人。在規劃中他采用鍾愛的中國傳統寶塔形式設計了博覽會中心的“太平洋聯合塔”,以東方建築形式與西方工程技術的結合來體現這種聯合的含義。這可能是他最後壹次爲“大學”作規劃設計。此規劃雖然並未實現,但他有關“面向太平洋”的觀點,引起當時美國人對諸如曆史如何爲未來服務、東西方如何加強商務聯系、美國應該如何更有力地將太平洋作爲新的前沿等問題進行思考,産生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建築本身的範疇。
1935年春,五十多位建築師同行(其中絕大多數是中國人)出席了爲墨菲回國榮休而舉行的送別宴會。墨菲在會上致詞說,自己實現了在中國的兩大任務:成爲壹名負責任的建築師和對中國建築進行研究。那壹年,他靜悄悄地回到了美國,回到了故鄉康乃狄克州布蘭德福德他自己設計的住宅。1954年,墨菲在家中逝世,享年八十七歲。他的大部分職業生涯是在中國度過的,是西方最熟悉中國建築傳統的建築師。
長期以來,由于種種原因,導致我國建築曆史教材和公開的建築文獻對墨菲這樣壹位重要人物都避而不談。這種狀況近年雖然有所改變,但仍存在只言片語或語焉不詳的地方,只有壹些認真研究我國近代建築史的人才知道墨菲是何人。與他的祖國相比,這可能還算是好的,因爲在美國,除了他的母校耶魯大學還保存有關他的文獻資料外,他的作品幾乎已經被人遺忘了。
今年是墨菲誕生壹百三十周年,僅以此文紀念這位酷愛中國傳統的美國建築師。無論在中國還是在美國,他都是不應該被遺忘的。
2007年1月4日于香港
1、Jeffery W. Cody,BUILDING IN CHINA: Henry K. Murphys “Adaptive Architecture” 1914-1935,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
2、亨利·墨菲,維基百科Wikipedia
hot top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