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济景张轶群先生

转载 张佳晶等 2016-10-14 14:40

张轶群 首席设计师、总经理、公司创始人
张轶群 首席设计师、总经理、公司创始人
1972年出生,辽宁沈阳人,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工学硕士,1999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
1998年成立同济大学“源·筑创作”工作室,任主持设计师。
2002年成立“济景设计”、“轶品景观”,任总经理,首席设计师。
在十余年的规划设计实践中,专注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与场所营造,特别强调“景观”作为创作“源泉”的方法,以及在城市空间建设中的意义和价值,运用“整体设计理念与社区营造的方法”,在大学校园、社区、城市设计、景观设计等各个领域主持了几百个项目的规划设计,进行了广泛的实践,建成项目一百余个,许多作品都成为国内同类型项目营造实践的典范,具有丰富的城市与社区营造经验。
——转自济景网站

怀念张轶群君

2016-10-13 张佳晶 高目
最近和张轶群取得联系是个偶然的事件,PSA的张lily给我发邀请函,为了节约资源把我的邀请函一并发到附近一个小画廊那里,我走路去取。小画廊的老板娘跟我初识聊天,顺便说起她闺蜜的老公也是搞规划和建筑的,我问叫什么,她说:张轶群。
我从业20几年,经历了网易时代、聊天室时代、ICQ时代、OICQ时代、MSN时代、QQ时代、开心网时代、微博时代和微信时代,频繁的迭代中,一些老朋友如果没有特别的纽带支撑基本上是很少有联系甚至失去联系了,尽管很多人手机号二十年不换,但远没有社交平台交往那么密切——我跟张轶群就是这种几乎快忘记了的但一旦提起依然会兴奋的那种老朋友,因为我们之间的故事太多了。
张轶群是沈阳人,我的老乡。初识他是在1993年他作为低年级学生来拜访学长,也就是我。东北习惯江湖气,他见面就叫我大哥,叫了好几年。后来他发现我也是1972年生,就问了我的月份,之后,“大哥”这个词再也没听到过。
通过微信重回联络状态,聊起以前的趣事,发现我们的记忆出现了偏差,甚至在微信上争论过真假,所以我讲他的故事也就真假难辩了。
一、他留校当老师后,被下岗过一次,原因是监考迟到,后来院领导听说他教书非常认真可以自掏腰包的给学生做课件讲义就饶了他。
二、我买了一件名牌服装,跟他见面,他见面就夸这衣服好看,这牌子真好,最后说,他也买了五六件。
三、在同济赤峰路请我吃饭,说要吃点好的。于是点了十个大闸蟹和一个甲鱼汤。
四、到徐家汇,我请他吃饭,那时候徐家汇相对同济赤峰路来说比较洋气,他吃的开心,我们吃了三顿晚饭。
五、他去买车,其实那时候他不会开车,但是太喜欢路虎了,就刷了十万块定金,回来后悔,想退,人家说定金不退,他很生气的说:算了算了别烦了,买了。
六、有个江西南昌甲方来找我,做一个住宅区规划,我说为什么找我?他们说,找过一个同济的老师,太狂了,说熬一通宵给张正草图,給四十万就干。我说,叫什么?他们说 ,叫张轶群。
七、我做一个城市设计,其中一个大型广场我随意画了几笔。碰巧张轶群来找我玩看到这个设计他很不满意,就嘴里发出嗤嗤的声音,并拿了地形图回去,过了几天带了正草图来,不管我同意与否,说:就按照我这个做吧。我心里想,你谁啊你。
以上记忆在回归微信时代之后,张轶群都矢口否认,我也不清楚是不是我老年痴呆了,反正我记忆里有的东西,我都当它存在。
他曾经有过一次心肌梗塞,还好病发当时是某位杭州大佬在听方案,他命不该绝,大佬庞大的医疗资源救了他。病好之后,张轶群也变得平和了,设计之余搞搞艺术品收藏,我们在微信里聊天经常被他不经意的牛逼气得的肝儿疼,什么刚收了贾科梅蒂一件儿雕塑,柯布西耶的图也有。我们几次约了见面都不了了之,以为有个微信就可以抓住一个完整的人。
没想到不约变成了永别。
今早,在微信朋友圈惊闻,张轶群已离世,具体原因还没有官方版本,但我很清楚一定跟他的心脏有关。
最近,作为建筑规划景观等高强度设计从业者,这么多英年早逝的例子,尤其这样才华横溢又玩世不恭的行者的离去,今让天的朋友圈清一色的在提醒大家注意身体。
我想说另一个版本——你提醒一个侠客注意身体注意养生是徒劳的,如果他活的够精彩,就由他去吧。
张轶群,一路走好,继续精彩!
摄于1996年上海轻工设计院,我跟蒋力航马捷伙同张轶群当枪手的日子。
(摄于1996年上海轻工设计院,我跟蒋力航马捷伙同张轶群当枪手的日子。)

愿温柔的人有福---纪念张轶群

2016-10-13 加一 静工
2008年的冬天,张轶群、gad的伙伴们和我,跟着绿城的项目方也是大家的好朋友,去美国考察。饭桌上,我们听张轶群讲他的故事。
他并不忌讳告诉我们,他对别人的蛮不讲理只会逆来顺受,有一天,走投无路去了教堂,牧师那天讲的是,温柔的人有福了,他被打动就此信了教。
2016年10月13日下午,我从朋友那里得知,张轶群在凌晨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愿上帝保佑他,愿温柔的人有福。
张轶群是我见过最棒的住区规划师,没有之一。我收藏他的总图,自己做设计找不着北了,就拿出来,对着瞄,如拜神佛。
如果有伙伴如我一样做设计找不着北,我也会把张轶群的总图发给他,我会说,看看张老师是怎么做的吧,哪怕是一丛树一块草地都是妥帖的。很多的建筑师,专门设计一幢建筑的总图,也跟张老师没法比。
张轶群的很多设计作品,在绿城变成了现实,很多家庭包括老人、孩子,未必知道张轶群的名字,但享受到了他规划的美好园区,张轶群应该会欣慰吧。
我也常常去参观其他房地产公司的楼盘,其他公司也会花重金请著名的建筑师来设计,但是,常常逊色。我私下跟我的先生说,那是因为绿城公司的项目,有张轶群的规划打底,起点先高出了一大截。
我旁听过张轶群的设计汇报,没有假大空的概念,全是实实在在的内容,从自己的感受出发。
张轶群也说过,他从来不必跟宋总谈概念,因为彼此完全知道要的是什么,所以,永远谈具体怎么做。
杭州桂花城是绿城的早期项目,张轶群由衷赞赏那个小区规划,他说他在园区里遛达很久,因为在总图上完全看不出那么美好的居住氛围,他琢磨出道道儿,比如说,那条弯曲的小区林荫路,给了小区空间曲折不尽的意味。
他去上海绿城小区,去看中间的主广场,去看邻里的花园,统计什么时段什么样的人群最多,然后,总结什么样的场所让人喜欢。

张老师 设计手记

整体设计

在现有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住宅组群的总体布局与环境景观塑造常常相互分离,在设计程序上存在先后,环境设计常常成为居住区规划设计中一个“补充完善的后续工作”,并且由于群体布局的限制,不能给环境设计留有充分的余地和弹性,环境没能充分发挥对于住区规划的景观意义。因此,在本项目的规划设计中,我们竭力摆脱社区规划的固有模式,试图在规划设计之初,即从环境的角度,将建筑与景观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景观、环境对于社区空间形态的影响。

“社区性”

在目前快速大量性建造的住区中,普遍缺乏社区应有的活力、场所感、以及人们向往的“家园”般的理想的生活世界。
因此,我们试图从“人”的视角,运用场所塑造和空间设计的手法,在空间感、场所性、景观塑造与利用等“社区性”的营造方面作出尝试与努力。
张轶群也曾说起他第一次发作心肌梗塞获救的神奇经历,他躺在医院里,听医生们争执不下他是不是心梗,他痛得要死,脑筋倒清醒,他说从来没想麻烦别人这会儿实在没法了,打电话给宋总求救,宋总马上派了绿城医院的心内科权威赶来,把他送上手术台时,医生们还在争执从没见过这样的心肌梗塞从没见过这种症状的心肌梗塞……这故事听得我笑出了眼泪……
这一次,他没能挺过去。
他笑眯眯,慢悠悠讲话的样子就在眼前,他画的那些精彩的总图我依然收藏着。
愿温柔的他,在天堂幸福。
张轶群

张轶群老师| 我眼中的设计大师

2016-10-13 大筒飞毛腿 大筒飞毛腿
今天碰巧我从头到脚穿了一身黑。
今天碰巧,天气好阴沉。
算算,从开始学做设计到现在也十来年了,
其实我真的真的想写一篇文章分析张轶群老师的设计思想很久了。一直都被忙忙碌碌的生活给推过去了。
可能是愤青吧,我对中国的设计行业有很多自己的看法,我一直都觉得为什么每次只要SASAKI的项目,都可以被疯狂转发,而真正做设计做得好的本土规划设计公司,却没有做到全国闻名。
从我自己来说,我觉得蛮幸运,是在做设计的初期,是有大师引路。
张老师,最重视手头表现,在张老师带我的时候,一定是从从手绘训练开始培养起。我记得特别清楚,刚去张老师那边的时候,手头功夫的联系,开始找手感,学着用手来表现思想的练习,我整整做了两个月。
手是有记忆的,是张老师叫我的。而我的尺度感,都是那个时候培养起来的,没有这么扎实的训练,是不可能做到的。

图片来源:济景建筑 绿城海南清水湾二期
(图片来源:济景建筑 绿城海南清水湾二期)
2.张老师做项目,在我的认知中,唯一一个可以从景观结构出发,反过去做开发组团,然后再确定建筑组团的。
所以,人人都夸张老师做设计灵活,却不晓得他灵活的真正原因其实是早已经打破了景观、规划、建筑的关系。这根本不是一句空话
做设计,微观的尺度感和景观的深刻的理解,再加上整体宏观的结构的视角,才是他方案不可复制的体验感的原因。
(图片来源:济景建筑——青岛理想之城)
3.张老师做设计好痴迷,我觉得最幸运的是,那时候会被带着去参观各种的项目。
所以,我自己在想做设计教育刚开始,就很重视对别人真实的项目的分析。
我记得我学着觉社区规划,是从参观上海绿城的楼盘开始的。什么叫做生活氛围,空间的演变,空间的尺度关系,视线关系,场地的氛围,

新疆伊宁城市公园
4.做设计要四两拨千斤。
我以前的文章里,就单独拿出来说过这句话。这句话,其实是张老师教我的,我也经历了从繁复的设计表现手法,到可以以最简化的手法来表现所有的想法。
丰富的,从来都是空间;
丰富的,从来都是体验;
丰富的,从来是对生活的想象

新疆伊宁城市公园
(图片来源:新疆伊宁城市公园)
5.人这一生,能做好一件事,实属不易。
张轶群
我想认真的做好设计教育,是因为我很想以后也有人可以像我怀念张老师一样,觉得我教的东西是真的有用的!
会觉得说,学到了真正做设计的方法和用设计的手法看世界的眼光。
会真的能有人像张老师一样认真的,踏实的,
而我们,就是张老师的传道者!
谨以此文,送给我的恩师——张轶群。
张轶群

张轶群丨这一回,你终于真正俯瞰这个世界

2016-10-14 新湖长江公园
放下画笔,穿上披风。人间在你眼中,就是一个坐标、几笔涂鸦。

(一)

张轶群先生有才不恃才,但有点清高。很多项目他不接。
他是沈阳人,只有和他聊顺了,他才开始接活。
新湖与张先生的合作,始于2000年初,先后为沈阳、九江、吴江等项目做过规划。后来又为启东、鸬鸟等项目做过规划。
他说事云淡风轻,但作品却总让你看一眼就喜欢。他心脏不好,但每家做规划都希望他亲自执笔。名气越做越大,业务越来越多。带病的张先生怎禁如此重负!
他突然撒手人寰,也是预料之中……我们老家有一句老话,人和牛一样,知道死而不知道逃。好在张先生的人生也很有意义,不少城市留下了他的印记。
张先生,一路走好!
——转自新湖 邹董

(二)

昨天上午,一个噩耗传来,张老师与世长辞了。连忙打电话给张老师的同事,得到的消息说张老师早上突发心梗……
因为启东新湖·长江公园规划设计的关系,与张老师来往便比较多,经常去济景设计院开会。张老师总是把最新所得与我们分享。比如小镇的规划理念,比如远郊大盘项目公共配套,业态分布等等。
实际上,做这种规划是最难的。我们总是把项目的困难一次次地提出来,让张老师条分缕析给我们听,再落实到我们的规划当中去,一点一点丰满起来,最终形成完美的新湖·长江公园规划设计。
启东新湖·长江公园规划设计

启东新湖·长江公园规划设计
早就听说张老师身体不太好。做这样的规划设计是十分耗心力的。但每次看到张老师面色红润,语气平和,便觉得张老师身体应该不错,有时候会问他身体怎么样,他便笑而不语。
非常喜欢去他设计院开会,除了工作外,还去欣赏他的收藏。整个办公室走廊,过道门庭,放了很多雕塑和画,我是不太识货的,只觉得是非常厉害的艺术品。有一次我让张老师带我看,他一座座雕塑,一张张画给我讲过去。每件艺术品都出自非常厉害的艺术家,让我惊讶不已。
张老师是一个大家,说话慢条斯理,笑眯眯的,眼睛特别清亮。不客套,不虚言。对我们提出的建议总是尽善解决。有这样的老师、朋友,对我来说心里非常舒服。
我眼中的张老师,善意、平和,就像轻风穿过竹林,让我怀念。
2004年,我做竹海水韵的时候,遍访名师后才问得你。自此,知道大盘规划要找张老师。
2013年,我做新湖·长江公园的时候,公司点名张老师来规划。自此,三年熟稔,多次求教,终成长江公园完美规划。
5天前已和您约好,等你排出日程,开会谋面,共商下步工作计划。却不料这一约,此生已无法实现。

(三)

初见张先生,在2014年。
正是上海最热的季节,整座城市的嘈杂声也变得慵懒至极。中山北二路的海鸥大厦4楼,因为张先生有更重要的事情,只匆匆见得他一瞬。
走进济景,过道里天马行空的艺术品,瞬间吸引了大家的注意。一同参加会议的同事,看到这件充满着少女幻想的木雕作品,迫不及待地拍了照片,上传了朋友圈。今天上午,得知张先生离开的消息之后,她说:所幸手机里还存留了这张照片,是为对张先生往后的一种念想。
济景设计
透明的玻璃杯里,是刚刚冲泡好的茶,茶叶在开水里氤氲地艺术。浅茗一口,便觉茶香水甜,想必张先生必定也是爱茶之人。
喝茶间隙,一个身材稍稍有些胖的人走了进来。一身特别中式的打扮,圆圆的脸上是一副圆圆的眼镜。眼前的这个“小老头儿”,有着微微卷曲的山羊胡,一看就像是搞艺术的人。而后来才知道,当时误以为的“小老头儿”,只不惑之年罢了。
“张老师,你来了!”
原来此人就是张老师。
第一眼的感觉,仙风道骨。
片言只语,寥寥的几句只是交代了自己对启东新湖·长江公园项目的想法,看似漫不经心,却早已成竹在胸。
张轶群,他这一生画了无数张鸟瞰图。如今,终于可以像穿过森林的清风,安静地俯瞰这个世界
他这一生画了无数张鸟瞰图。如今,终于可以像穿过森林的清风,安静地俯瞰这个世界。

(转载自多个公众号,未经授权,如有不妥,请致函ae@bunbo.com.cn,以便删除)
次阅读
以上服务由本埠城乡提供
本埠城乡客户服务

联系本埠

wechat

本埠小乡微信二维码

(请添加“本埠小乡”微信)

本埠城乡订阅号

关注本埠

本埠城乡公众号

本埠城乡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本埠城乡微信小程序

本埠城乡微信小程序二维码

小镇通公众号

小镇通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本埠城乡头条号

本埠城乡头条号二维码

热门话题

hot topics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