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卫平上海谈话:我们构想的小镇

德科地产频道 刘德科 2016-06-04 17:57

蓝城宋卫平上海小镇谈话


主题:中国房地产之未来与上海机遇

对话嘉宾:绿城中国联席董事局主席宋卫平、 《德科地产频道》总编辑刘德科、《界面》地产总监张育群

地点:上海西郊宾馆

时间:2016年5月28日


前天(5月28日),久未发声的宋卫平现身上海,又说了很多似乎不该说的话。这位绿城中国联席董事局主席,似乎已经不太喜欢「中国豪宅教父」这个称号,他把更多精力,花在思考「穷人」的城镇化问题上。过去几年,他一直在思考超越了房地产开发的「小镇计划」;现在,他在近百家媒体前公开放言:在中国所有地产商中,这件事大概只有他能做。


他出席的是「绿城·静安公馆」全球首映典礼,谈论的主题是《中国房地产之未来》。他希望台上是熟悉的人,所以就把我和《界面》地产总监张育群一起抓到了现场。其实,只要时间够长,他可以眯着眼睛,一个人说到天亮。


1st

他们有未来吗?


宋卫平:越来越不习惯自己的名字挂在大屏幕上面,「招摇撞骗」。楼市未来,还有中国城市的未来,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大话题。今天在座的很多人,可能也还是会有居住方面的问题。即便你现在有房子,等到你七八十岁,应该住哪里?还有很多年轻人,房价已经涨成这样,怎么办?


像上海和杭州,大概有将近一半左右的人,他们是游离在这个城市当中的。特别是在城市里勉强安顿下来的低端行业劳动者,大概有90%是租住在城中村和市区周边的农民房里。那么,在城镇发展过程当中,这些人怎么办?这些人把他们的美好青春,给了这个城市,他们自己也借此离开了农村,但他们有未来吗?他们的子女有未来吗?


这个问题是那么严峻地摆在面前,但是多数人都漠然视之,没有人关心。很多媒体人都当作没看到。


当然,换一个角度,成就也是非常大的。我现在还记得1991年的时候,来上海出差,往返于广东、浙江、上海之间。那个时候的上海没有几个高楼,最高的楼也就12层;二十多年过去了,上海变得「面目全非」,有它好的地方。首先,我们应该肯定它,这二十几年成绩是第一位的。


从数字上来讲,我记住三个数字:1949年中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是4.3平方米;然后到1976年或者1978年,是3.4平方米,从4.3颠倒成了3.4,下降了0.9%;第三个数据,最近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到底有多少?准确数字谁也说不出来,大概是30平方米左右吧,这是讲有户籍的。


这个成就是非常大的。可能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也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一笔。三十多年时间,中国大陆的城市一下子成长起来了。和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台北、汉城相比,我们这些城市成长得并不算太差,数量上也不错。


但是当下,我们必须认真思考、探索甚至重新设计城市的未来。地越来越少,现在这么拍地,毫无疑问价格会越来越贵。比如说上海外环之内,普通老百姓根本没办法去住。


这个城市如何往前走?讲楼市一点都不好玩,绝大多数开发商只能面对现实,拿一块地、盖房子,交给物业服务,走人。政策好,大势好,他就赚钱,要不然他就赚不了钱。


但是,每个城市里面对于中低收入阶层的保障问题,对农民的拆迁安置问题,对市民的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这里面需要做一个非常清晰的系统设计。对不起,我没看到过。或许是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


所以今天借这个机会,我们只能做一个探讨。中国楼市的未来,今天这个话题,我在来之前想了老半天,因为不能胡说八道,要实事求是。


蓝城宋卫平上海小镇谈话

▲央视女主播李思思


2nd

曙光已经出现


张育群:宋总刚才说了一大堆的事情,应该是「上面」思考的问题,而不是开发商思考的问题。低收入人群或者是城市边缘人群的这些问题,您有一些解决方案没有?


刘德科:或者说,你的「小镇计划」,能够解决描述的这个问题吗?


宋卫平:我是在半个月以前,听到上海外环那块地,实际楼面地价要五万多,房价要卖到八万块钱。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非常沉重。


我构思里面的「小镇」,是因为我相信中国后面三十年的城市建设,大面积的开发将会停止,主要就是城市改造、城市更新。比如说北京五环之内,上海外环之内,要来解决年轻人的住房问题,不可能的,没有可能。


在上海外环之外,上海大概有55%的面积目前属于基本农田、森林、河流、道路,没有开发过,其中大部分是农村。


农村在过去三十多年当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当然有一些好的变化,比如说农村里面的主要劳动力全部进城。对年轻人来讲,这一定是好的选择,因为城市里面所能得到的,所能看到的,再怎么差,哪怕是一个蜗居几个平方米,都比农村要强十倍以上。


这个只有像我们这样年龄的人,从小对农村有切身的生活感受的人,才知道。在城里呆久的人,已经麻木了,不晓得农村。城市的光芒没有照到农村,年轻人就像飞蛾扑火一样向往城市。一个年轻的小伙子,留在农村只干农活?几乎没有。长得标标致致的女孩,农村里面还有吗?没有了,到哪里了?都到城里面去了,要么去工厂,要么去洗脚。


留在农村里面的是「613899」,就是儿童、妇女和老人家。这是农村不好的变化。我们做了六年的农业,非常清楚。


三十多年过去了,大城市光芒耀眼,但是乡村和城镇建设,乏善可陈。现在,我们终于有可能利用城市里面所形成的经济能量——它的外溢会形成,可以带动周边城镇和乡村的兴起,这是今后三十年一个最理想的可能。


依靠城市,或许可以找到一种非常巧妙的能量转换。比如说市民为了更好的居住环境,愿意从城里出来。我们的绿城·乌镇雅园,那是一个「上海村」,上海人到那边一个小时,现在构成了里面的一个居住主体。虽然上海有外滩,有静安,但是乌镇雅园里面会有一种新的生活。它是「小镇计划」的一个实践,一个雏形。


如果有能力的话,在城市发展过程当中,可以把周边的乡村和农业,用科技农业、文化农业、旅游农业带动起来,构成一个新的模样。这方面我们做了很多探索和设计,大概会在今明年陆陆续续地推出。但是,现在看到上海外环的地价变成四五万,我就很着急,我怕在上海周边找不到地来做「小镇」了。


我们构想的「小镇」,是一个平方公里要开发建设,然后带动三个平方公里或者是五个平方公里的农业改造,然后做成一个三万人的小镇,构成农业科技在农村生产过程中的应用,试图做到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和平衡。


我自己在去养老院以前,大概还能做到五到十年的时间,所以我希望五到十年里面,能够有这样的一个探索,看看能不能来带动中国新一轮的农村改造。


上个世纪20年代,以梁漱溟先生为代表的志愿者,那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做过这个事情,一直做到抗战爆发之前。他们想改造农村。当然,现在不一样了,科技的发展给城市带来巨大的活力,农村被遗忘了。


在很多城市,第一产业农业在其经济比重里面大概只有百分百六点几,无所轻重。每年中央的一号文件都还是讲农业的问题,我相信经过那么多年的积累和探索,曙光已经出现,中国农村得以改造的可能性,已经出现。


都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我说现在中国的城镇和乡村改造,不但是万事俱备,连东风都已经有了,完全没有问题。现在最担心的就是远郊农村的地一旦也疯涨起来,那大概我们只能住在互联网里面去了,只能把人浓缩成一个电子符号,住到网里面去。


蓝城宋卫平上海小镇谈话

▲宋卫平其中一个小镇项目的开发基地


3rd

做出五到十个小镇样板


刘德科:宋总,你刚才谈到的「小镇计划」是很宏伟的,很有高度,但我们还是要问一个很庸俗的问题,你的「小镇」还卖房子给城里人吗?


宋卫平:我们构想的小镇模式是这样,大概120万平方米的建筑,其中90万平方米是居住,居住主体部分是城里人,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是城里溢出来的中产阶级。比如说五六十岁,他们带着他们的孙辈,住到小镇上来。


这个小镇上,有两个教育系统:一个是0到16岁的,就是到初中的教育活动;另外一个是60岁到120岁的,老人家在里面继续学习。小镇里面会有健康管理系统、医疗诊断和康复系统,有日常生活所需的商业活动。


我想一个标准的小镇,应该有三个酒馆,一个是红酒馆,一个是啤酒馆,一个是米酒馆;可能会有几个茶室,可能会有几个风味餐厅,土菜的那种;会有一到两个书店,然后可能会有几间电影放映厅,会有几个广场,会有一些水面,会有一些湖畔,会有小的教堂。


这些小镇,它的主要居民来自于离它不远的一线二线城市里面,他们在城里面已经烦了,虽然城里面让人称道的东西有很多,比如说杭州的湖滨,上海的外滩,但是小镇里面更亲切,更自如,生活成本也不高。那些房子,我算过,目前的地价加造价大概一万块钱一个平方米左右。


蓝城宋卫平上海小镇谈话


刘德科:当地农民,在你的「小镇」里将拥有怎样的一席之地?


宋卫平:我们希望通过科技化的农业,把他们留下来,成为现代农业工人。他们不用出远门,就可以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严格意义上讲,「小镇」不是被用于讨论的,对我来讲是用于被做出来的,被实践的。如果我还做得动,在五到十年里面,最起码做出五到十个小镇样板。


你说,我作为一个房地产商人,不算成功,不算成败,无谓成败,过去这二十多年,绿城大概卖到5000亿元的房子。那么,我把我在这个行业里面的所思所感,加上我那么多年读的书,我认为应该做的事,我把它变成五到十个我理想中的小镇,这是我想做的事。


关于小镇里面的种种,很难用一个讲故事的方式说给大家听,但是我希望三到五年以内,有一些基本的形。我们已经有一些准备,比如说教育和医疗上的准备,我们大概已经做了十几年。从目前来看,从传统房地产行业转过来做小镇,我们的条件是最好的。


中国将会有三亿人左右居住到小镇里面去,这个小镇做得好不好,首先看我们的作品。这个时代,城市里面做得好的,做得差的都有,它是紊乱地发展才繁荣的。但是希望做小镇,发改委说「十三五」期间中国做一千个,我知道我们的价值,我们做小镇的一些可能性。


对于我们来说,最理想的状态是十年做完一个小镇。在台上讲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把它做出来。


蓝城宋卫平上海小镇谈话

▲宋卫平在台上


4th

如果我做不成……


张育群:感觉宋总过去做的事情,比如教育、医疗、养老等产业,都是为了现在这个「小镇计划」?


宋卫平:我们房地产商群体中,能做小镇的也是有的,比如说郊外圈地的,比如说碧桂园,这是他们主要的作业模式。我去看过他的几个模式,里面有五星级酒店,也有街道和中心,但那主要是大盘概念,没有真正当作一个小镇。


小镇是一个生命体,小镇是一个有机的结构。我大学毕业1982年,工作分配到舟山,舟山有两个县城,一个叫定海,一个叫沈家门。当时它们的人口就是四五万人,那就是一个小镇。这个小镇里面什么都有,有电影院,有五金,有百货,有烟糖酒,有中医院、人民医院,小学有两三个,幼儿园有好几个,政府管理系统有一大堆。


我最近也在研究,中国的县城是小镇主要的覆盖面和载体。他们告诉我,三十个人到三十五个人当中有一个人是吃「皇粮」的,就是说有一个县是有35万人的,有1万人是管理人员。如果你做一个三万人的小镇,是不是得有一千人的管理体系?


你如何在这样的社会结构里面重新设定,就是说你三万人从哪里来,然后里面的众筹、共建、自治、分享,怎么样构成一个新的组织形态?政府派来的机构,办公室在哪里?


甚至,要不要通过一个小镇的公约,来规定好这个小镇对乞讨者的姿态?我的一个想法是说早上六点到晚上六点,应该允许叫花子进来的,但是晚上天黑了以后,希望他们不要在小镇里面过夜,但是马上就有一个问题,他们到哪里去过夜?乞讨是基本人权之一。


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小镇里面都会碰到,会碰到非常有趣的问题。一个一个去解决它,这个毫无疑问是一个桃花源式的思考。对一般人来讲,这只能是说说而已,但是我相信我是做得到这一点的。在中国房地产商中,如果我和我的团队做不成小镇,那中国就没人做出来小镇。


绿城·静安公馆现场实景

▲绿城·静安公馆现场实景


5th

还过得去


刘德科:宋总,您刚才聊了未来对于乡村改道的小镇计划,那么对于城里面的房子,像今天发布的这个绿城·静安公馆还有兴趣吗?


宋卫平:商品里面有珍品、藏品、孤品。比如说,清朝末年的邮票「龙票」,就这么一寸见方,大概三百万人民币左右,就这么大,它有价值吗?它是收藏,是孤品。所以,像静安公馆这块地,要说地不大,项目也不大,但是它的历史文化方方面面,值得做成珍品、藏品、孤品。现在回过头来看,做得还不够,但比一般的项目要好很多。它大概算是藏品,离真正的孤品还有距离。


把它放在上海所有的项目里面,算是有那么一点文化气息的,注重它的文化脉络,注重它的语言系统。但是我认为如果重来来过,还有提升余地,已经不错了,还过得去。


刘德科:宋总,评价自己的项目,从来都是这样,好的评价就是「过得去」或「还不错」,似乎从来没有说过「非常好」。


张育群:宋总,我印象中,您过去很少来上海,今年大概来了两次,一次是去参观绿城·黄浦湾,一次就是现在的绿城·静安公馆,这不是意味着绿城今后要回归上海?


宋卫平:我上次去黄浦湾,印象最深的一点是,那里的鸟叫,居然是那么的清晰。这个鸟肯定不是他们用录音播放的,这个鸟叫非常的欢喜,非常的自如,而且是在闹市区里面,这很奇妙。大家知道,黄浦湾项目有过一些变化和曲折,这个房子在绿城里面,还过得去,大概可以打个70分。


刘德科:上次你私下打的是80分,今天公开场合你给70分。


宋卫平:在哪里打的?


刘德科:在黄浦湾现场。


宋卫平:现场打的,可能有很多销售人员在场。说实话,那个房子应该做得更好,现在的布局还可以,景观也还行。


刘德科:当然,我们要说一下宋总的禀性,宋总对一个事物,或者对一个人的最高评价,只有两个字,叫「靠谱」,第二高的评价就是「还可以」。那些真正他看不下去的话——他这两年好多了,过去他是直接骂过去的。


宋卫平:要多鼓励一下,我们那个黄浦湾也还可以。


张育群:那静安公馆你打多少分呢?


宋卫平:其实,还应该更努力一些。当然,每一个项目你都要把它做得登峰造极,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一般来说,八九十分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能得七八十分已经不错了,很公平的说,能够做到这样,也过得去,不算最优秀,但也能够站得住脚。我自己管了几百个项目,大概也就是三五个,能达到八九十分。


刘德科: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把中国一万个楼盘放在宋总眼里,能达到六七十分的,会超过五十个吗?


宋卫平:大多数房地产商,其实不是为了房子,而是为了数字,为了所谓的利润来做的开发。大多数房地产商都是不靠谱的。


刘德科:宋总,不能再让你说下去了,要是再说下去,你的秘书要来找我们了。


宋卫平:没事,我可以说这个话,中国大多数发展商是不靠谱的。哪个发展商愿意跟我来较真,那我可以,我说你哪些地方不靠谱,他反驳不了。但是你去比的话,我们还算是好的。比如我去看过汉城那些高楼,中国二三十年的建设,比韩国人要靠谱得多。朝鲜战争以后,韩城没有很好的文化传承,他们起步的时候还比较穷,也请不起世界上大牌的设计师来做整体的城市设计,他们的城市没有整体的设计,到处都是一栋栋楼,有的楼——说句不好听的话,甚至连外粉都没有做完,就住了人。像他们那种在经济高速成长时期做成的城市,不会好的。


刘德科:所以幸福感是比较出来的,这样的结尾应该很正能量吧?我们的国家还是很好的。好,谢谢大家。


绿城·静安公馆精装交付样板房实景

▲绿城·静安公馆精装交付样板房实景


6th

多少有点历史感的房子


主持人(央视女主播李思思):谢谢刘总和张总,我们请宋总留步。我今天是第一次见到宋总,突然发现他特别可爱。平时紧锁的眉头背后,凝结的是他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宋总,还有一个问题,我特别想问问您,在「还可以」和「靠谱」之间,您对自己的评价是?


宋卫平:马马虎虎。


主持人:还有一个问题,我特别想问,绿城·静安公馆的房子,您会买吗?


宋卫平:我正儿八经认真考虑过,到上海总不能老是住酒店吧,没有几个酒店是值得住的。


蓝城宋卫平上海小镇谈话


主持人:所以您会住静安公馆对吗?


宋卫平:静安公馆,我倒是会住。我刚才看到159方的户型,我看哪里可以做点改进没有,地段肯定毫无问题,户型也还行,我不知道层高是多少?3.3米的层高?那也还行。我当然喜欢待在这种多少有点历史感的房子里面。


原载:德科地产频道




蓝城集团


蓝城集团案例


绿城集团案例


次阅读
以上服务由本埠城乡提供
本埠城乡客户服务

联系本埠

wechat

本埠小乡微信二维码

(请添加“本埠小乡”微信)

本埠城乡订阅号

关注本埠

本埠城乡公众号

本埠城乡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本埠城乡微信小程序

本埠城乡微信小程序二维码

小镇通公众号

小镇通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本埠城乡头条号

本埠城乡头条号二维码

热门话题

hot topics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