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画喝茶,多少风雅已不在?

心生奇迹 山崖仙子 2021-05-12 16:56

一个以前评价不太高的朝代“”突然被发现,GDP独占世界23%(据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是中国历史上最富裕的朝代。


另一个证据是,风雅之事在宋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是宋,让现代人看见中国古代那个风雅的背影,那条在周、汉、晋、唐、宋、明之际传承的线脉。


微信图片_20210511213013


那时候的《中国诗词大会》叫做曲水流觞。有诗,有酒,有远方。士大夫相约喝个酒,成了千古美谈。宅院间,小溪边,有腔调地生活着。有一种刻骨的慢。


清院本《十二月令图轴》—曲水流觞

清院本《十二月令图轴》—曲水流觞



那时候的《非诚勿扰》叫做轩台乞巧。这一天是中国情人节,亭台楼阁寄相思。夜望星空,默默许愿。有一种含蓄的爱。


清院本《十二月令图轴》—轩台乞巧

清院本《十二月令图轴》—轩台乞巧



那时候的《鉴宝》叫做竹堂评画,很隆重,庭院须遍植茂林修竹。真山,假山全有,邀请函一个月前就发出。有一种天然的雅。


清院本《十二月令图轴》—竹堂评画

清院本《十二月令图轴》—竹堂评画



那时候的《爸爸去哪儿》叫做雪庭堆狮,几乎年年下雪,下在院子里的雪,是几辈人共同参与的游艺道具。邻居家孩子基本也来参加,有一种地道的乐。


清院本《十二月令图轴》—雪庭堆狮

清院本《十二月令图轴》—雪庭堆狮



《诗经》以审美教育传播风雅精神,唐诗宋词以东方腔调吟诵风雅,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皆是风雅。中国是风雅的国度。


但多少风雅被历史的洪流卷走,与我们始终隔着一段距离。走入生活的,才是生命力最顽强的。茶,作为中国的国民饮品,在五千年的岁月淘洗下,依旧活跃,是中国风雅在生活中的唯一活化石


读画喝茶1


3月8日,京东发布《2021女性精致生活图鉴》,2020年,女性人均购书量达8.1本,购买饮品类书籍的女性用户同比增长超36%,她们最喜欢的此类图书单品是《茶道:从喝茶到懂茶》。


喝茶,极简单,又极复杂。千百年前的古人喝茶,不止于喝茶。就像今天的咖啡与工作,奶茶与逛街,伴随着生活方式的探索与打开。


正清和雅,大略能概括中国的茶道精神。除去那些繁冗的流程,与精致的茶器外,如果有一种方式,能让我们轻松找回古人喝茶时的风雅心境,那可能是茶与画的相逢


读画喝茶2



读画喝茶3



唐宋文艺圈的每日雅事



刘禹锡与白居易是至好的朋友,史称“刘白”。他俩互相酬唱,诗趣相投。白居易是一生嗜茶的,刘禹锡自然也是茶中知己,这一点从他的大量茶诗中就可看出端倪。如他的《尝茶》诗写道:“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滴仙家。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霏霏满碗花。”写的是他收到老友寄来的茶叶,于月夜独自品饮的情景。


宋人吴自牧在成书于南宋(公元1274年)《梦梁录》中写道: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明代的“四艺”就是从这里面提到的四种闲事发展而来,只不过在宋代还被称为“四雅”。


清黄慎《春夜宴桃李园》

【清】黄慎《春夜宴桃李园》



《梦梁录》中还记载:当时杭州“处处各有茶坊”,“今之茶肆,刻花架,安顿奇松异桧等物于其上,装饰店面,敲打响盏歌卖。”而《都城纪胜》则讲到了当时的茶馆挂画的情况:“大茶坊张挂名人书画。在京师只熟食店挂画,所以消遣久待也。今茶坊亦然。……茶楼多有都人子弟占此会聚,习学乐器或唱叫之类,谓之挂牌儿。”


宋代刘松年《十八学士图卷》

【宋】刘松年《十八学士图卷》



在茶馆里挂画、赏画在宋代相当普及,且所挂之画多为名家所做。除装点之用,宋人挂画多以品鉴为目的。宋代苏轼曾说过:“文以达吾心,而画以适吾意而已。” 书画以情性为本,是情性的外在表现,能导达情志,适意逍遥,无论逸气、豪气、闲气都能寄于笔墨。正因为如此,书画与茶就有了更多的声气相通。


宋《人物图册》

宋《人物图册》



喝茶赏画,早已是宋代文人交流人生感悟和闲情雅趣必不可少的文化活动。



古人说,喝茶和读画更配



挂画、插花、焚香与点茶是生活的“四艺”,这4个方面的艺术,从唐朝的起步到宋朝的快速发展,一直都有着不同的运行轨迹,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到了明朝,这四种生活艺术却被用一个内容给统一起来:品茗


明代学者、茶人许次纾对饮茶的环境气氛有专门的要求,在他的专著《茶疏》中“饮时”一节,就对品茶的最佳氛围做了解读,认为品茶应该在“心手闲适”、“披咏疲倦”之际,在“风日晴和”、“茂林修竹”的优美环境。同时,也非常明确地把赏画、观花等都作为饮时的必备条件


《茶疏》



《茶疏》中的原文:


饮时


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听歌拍曲,歌罢典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语,明窗净几,洞房阿阁,宾主款狎,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课花责鸟,荷亭避暑,小院焚香,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


明末冯可宾的《砮茶笺》谈到“茶宜”时,也提出了品茶的十三个条件,包括:吟诗、挥翰、鉴赏等,虽然与“鼓琴看画”、“小院焚香”表述有所区别,但在品茗时与各种艺术的融合,则是一致的。


明代表现生活“四艺”的作品比较多。如陈洪绶的 《 停琴啜茗图 》,则表现出琴弦收罢、茗乳新沏、良朋知已、香茶在手的情景。


《 停琴啜茗图 》

【明】陈洪绶《 停琴啜茗图 》



明代中期文人画家王问的《煮茶图》,是最直接表现出 “竹炉煮茶”情形的茶画。这是一幅白描,画上有三个人物,中间一人正与小童子展卷观画,而旁一个正以竹炉煮茶。


《煮茶图》

【明】王问《煮茶图》



1966年,南京中华门外谷里油坊桥明代司礼太监吴经墓中,出土了一把紫砂壶。这把壶的形制与这幅图中的煮茶壶非常相像,提梁把手和壶腹几乎一模一样。


南京中华门外谷里油坊桥明代司礼太监吴经墓出土一把紫砂壶


观画而品茶,更能体味到杜耒诗中“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那种韵致了。




唐伯虎爱的是茶不是酒



唐寅嗜茶终生,他曾在一幅《煮茶图》上自题一段小跋,说:“束书杯茶,……吾事毕矣。”在他五十岁时写的自寿诗中,写道:“子孙满眼衣裁彩,宾客迎门酒当茶”。说明他在平时是习惯于以茶代酒的,只有在庆祝自己五十大寿的时候,处于对宾客的尊重,才破例来个以酒代茶。


《煮茶图》庚寅

【明】庚寅《煮茶图》



唐寅有一幅《品茶图》,画的是一个山中隐士在茅舍中自烹自饮的情形。画中精致细腻的描绘了茶炉茶釜茶壶茶碗等全套用具,而题画诗则画龙点睛:“买得青山只种茶,峰前峰后摘春芽。烹煎已得前人法,蟹眼松风朕自嘉。”全然是一副茶痴的自画像。


《品茶图》庚寅

【明】庚寅《品茶图》



在台湾故宫还收藏着一幅唐寅的 《烹茶图》 ,画的是竹树清泉之间,一士人倚榻假寐,童子烹茶于其旁。正所谓“匡床自拂眼清昼,一缕茶烟扬鬓丝”(唐寅诗),从这幅画,多少可以窥见唐伯虎本人的品茶形貌。


《烹茶图》庚寅

【明】庚寅《烹茶图》



仇英凭茶画入围西方茶圈



仇英在明代画家的“排行榜”中,并非名列前茅。但是。在茶画这一独特领域中却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这是因为,他是被西方茶文化研究家最早认识并记录在专著中的唯一一位中国画家。


美国人威廉·乌克斯所著的《茶叶全书》 ,在西方茶学界被尊为最早的“权威性著作”,在中国茶学界也受到高度重视。在该书的第24章《茶与美术》中,作者写道:“中国古代之绘画以茶为题材者殊少,唯在英国博物馆中存有一幅,题名日:‘为皇煮茗’,作者为明朝的仇英( Chiu Ying )。图上绘一宫殿中之花园,地点可能为当时之首都南京。绘于一暗色之绢轴上,展轴可见皇帝高坐于皇宫之花园中。”乌克斯的这一记载,使仇英成了西方人所知道的中国茶画的代表人物。


仇英(1498—1552),字实父,号十洲,原籍江苏太仓,后移居苏州,与沈周、文征明、唐寅并称为“明四家”,亦称“天门四杰”。初为漆工,为人彩绘栋宇,有志丹青,师从周臣,以两宋院体为宗。文征明称其为“异才”,董其昌赞其曰“十洲为近代高手第一”。


【明】仇英《人物故事图册》

【明】仇英《人物故事图册》



明代画家普遍喜欢在画中表现茶事,而仇英的茶画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也较高。仇英以山水来表现茶事的,最有名的就是《松亭试泉图》。画面上绘有远山近水,松柏飞瀑,一间茅亭立于泉畔,一位高士依栏而坐,前有童子以茶罐汲泉而试,一派潇洒淡泊的闲逸情调。而这种情致恰恰是明代文人心目中的理想茶境


【明】仇英《松亭试泉图》

【明】仇英《松亭试泉图》



《煮茶论画图》描绘了一个远离尘世的旷然之境。画幅绢本,设色,纵59.5、横104.4厘米,款署:吴郡仇英为溪隐先生制,钤印:桃花坞里人家。


【明】仇英《煮茶论画图》

【明】仇英《煮茶论画图》



煮茶论画》中,右为溪水远岫,左侧悬崖断壁,乔松巨树。画的中部,近水坡地坐着两位白衣高士,他们展卷观画,侃侃而谈,旁边有两位童子,一个提瓮汲水、一个煽火煮茶。一边观画,一边品茗,就这样神情毕现的呈现出来。



读画喝茶4



读画喝茶,传统的内外流传



清康熙年间状元韩菼(字慕庐,1637-1704),官至礼部尚书。1696年,在苍松环绕、瀑布高悬之间,他摆了一个pose,端坐于榻上,左肘倚着一卷书函,旁边依次摆着古瓶、画轴和书卷,一付闲逸自得的神态。两童子一旁烹茶,其中一人端着茶盏,正欲递上。


这个场景、读画喝茶的pose,被清代画家禹之鼎画了下来,流传下来的画名为《韩慕庐松下品茶图》。



晚清生人吴昌硕早年为生计所累,不胜疲劳,一度染上了吸大烟的毛病,而且烟瘾越来越大。后来在妻子的劝导下戒除大烟之瘾,辅以茶饮,专心事艺,终有所成,成为国画、书法、篆刻领域一代大师,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茶是他得以从烟瘾中脱身的重要因素之一。及至晚年,吴昌硕已是不可一日无茶了。据其好友回忆,吴昌硕最喜欢以一只紫砂泥壶品茶,每每写好一幅字或画好一张画,他总是把字画悬于壁,然后手持泥壶,品茶读画,隐然忘机,乐不知返。


吴昌硕画



从唐朝开始流传至日本的茶道,以强烈的形式感留给大家一个茶道误读。其实日本茶道的核心触媒是书画,在场景中,那是核心。


1587年10月1日,一场被提前预告了三个月的茶会在日本政治领袖丰臣秀吉和日本茶圣千利休的操持下正式开始,应者不绝,开一席再一席,茶席竟加到超过800席,盛况空前绝后。


这天,大片松树林包围掩映下的北野神社,正殿摆设三个茶席,丰臣秀吉在正中位摆出了他曾经在天皇和明朝使节面前炫耀过的黄金茶室(完全用黄金为材料建造的茶室),金碧辉煌,两厢则摆着丰臣秀吉收藏的中国元代画家玉涧的两幅作品《清枫》和《潇湘八景》,供人观赏。


茶会完全开放,无论达官显贵还是平头百姓,都可以前往喝茶观画。这就是日本史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北野大茶会,盛况被一位日本画家画成了《北野大茶会图》。


《北野大茶会图》

《北野大茶会图》右部分



《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介绍了一些很有趣的统计:津田宗达的《茶汤日记》记载,1548年至1566年的18年间举行的430次茶会,挂轴为绘画的约为100次,墨迹的约为60次,绘画多于墨迹。津田宗及的《茶汤日记》记载,1565年至1585年的茶会,挂轴绘画出现177次,墨迹出现150次。而神谷宗湛的《宗湛日记》记载,1586年至 1613年的茶会,绘画出现23次,墨迹出现58次。松屋久重的《松屋日记》记载,1604年至 1650年他经历的茶会,绘画出现25次,墨迹出现115次。


日本茶道



在茶道从一种以社交为中心的风雅游戏、以美术鉴赏为中心的单纯的生活艺术,升华至茶禅一味的“美的宗教”的过程中,墨迹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明 仇英 独乐园图卷绢本28 x 519

【明】仇英《独乐园图卷》



名画发现

《独乐园图卷》


孟子云:“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人所悉知,然而北宋司马光,为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辞官不受,于繁华洛阳城兴建一小园,却名曰——独乐园。其《独乐园记》中写到: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柅,耳目肺肠,悉为己有。明月按时到来,清风自然吹佛,行走无所牵挂,止息无所羁绊,耳目肺肠都为自己所支配。一个人自由自在,不知道天地之间还有什么乐趣可以替代这种生活。于是将这些美景与感受合起来,把它命名为《独乐园》。


读画喝茶5


读画喝茶3


司马光在《独乐园七题》中写道:“吾爱董仲舒,穷经守幽独。”白居易在《题新涧亭,兼酬寄朝中亲故见赠》中写道:“自得所宜还独乐,各行其志莫相咳。”古代许多名仕,往往有着自由的思想,追求独立的精神与志趣,不投众乐。


古人很早就说过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


一人独酌,品孤独,益神思,得茶之神韵。与友对饮,促膝相谈,可得茶之趣。


读画喝茶6


故古人所居,最乐于一书斋、一小庭,泡一壶茶,自斟自饮,幽然独处。


活在当下的人们,透过归田园居,看到古时候的慢、爱、雅、乐,基本上羡慕得不行,几乎人人都准备走到画里去生活:沏一壶清茶,悠然自处;展一幅画卷,怡然自得;执一柄如意,陶然自乐……


读画喝茶7


《独乐园图卷》原作收藏于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影印复制品面世,欢迎收藏,读画喝茶。



读画喝茶4



次阅读
以上服务由本埠城乡提供
本埠城乡客户服务

联系本埠

wechat

本埠小乡微信二维码

(请添加“本埠小乡”微信)

本埠城乡订阅号

关注本埠

本埠城乡公众号

本埠城乡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本埠城乡微信小程序

本埠城乡微信小程序二维码

小镇通公众号

小镇通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本埠城乡头条号

本埠城乡头条号二维码

热门话题

hot topics

返回顶部